影像力,用影像成就你我

探访山东博士村:平均每三户就有一位大学生

2017-06-09 09:00

显示

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,在山东泰安一座仅320户人的小山村——洼里村,先后走出了1位博士后,4位博士和数十位硕士研究生。其中,平均每三户就有一位大学生。数百名农村学子因高考跳出了“农门”,甚至赴美留学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
编辑 / 白少光

  •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,在山东泰安一座仅320户人的小山村——洼里村,先后走出了1位博士后,4位博士和数十位硕士研究生。其中,平均每三户就有一位大学生。数百名农村学子因高考跳出了“农门”,甚至赴美留学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彭淑贞是村里第一个博士后,92年高考被录取至泰安师专学习地理。后边工作边学习考入中科院,深造至博士后。其父彭西庆为小学校长,从事乡村教育四十余年,村里很多硕士博士都是由像他一样的乡村教师教出来的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彭西庆告诉记者,受儒家文化影响,洼里村自古尊师重教,全村学习氛围浓厚。村干部重视读书考学,92年开始村里就制定了鼓励政策,给考上的学生发奖金:中专以上一百,大专以上两百。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奖励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彭淑庆,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考选拨,一气呵成念至博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,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。现在,他是村里后辈们的励志榜样。在榜样的带动下,洼里村的孩子们相信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并刻苦攻读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彭杰,研究生在读。图为细心的父母地把她所有的照片都放在一个小铁盒里。其母告诉记者,他们经常对孩子说,“使劲读书,读得越高越好。”而且,从来不让女儿干农活,“我们拼命务农,只为能让孩子读书成材。”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女儿也没有让他们失望,每次回家都会多帮他们干点活,学习的时候也非常拼命——早上五点起床,晚上十一点才睡觉。毕业时,彭杰作为佼佼者被评为大学里为数不多的优秀毕业生之一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彭文彬,通过高考选拔考入泰山学院,后到中学任教,之后边工作边学习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。即将博士毕业。其母向记者展示其高考前的毕业照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彭英华则是村里第一个到美国留学的。国内读完博士又留美6年,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。村民彭淑禄带记者来到彭英华家中,“别人攀比有钱,我们村只比读书,哪家挣钱多不让人眼红,谁家孩子成绩好最让大家羡慕。”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彭英华一家已不在村里常住,家中菜园交由其大娘打理。聊起这位赴美的侄女,大娘一家都非常自豪。通过高考,洼里村的“寒门学子”凭一己之力扭转命运转盘,用自己的智慧与拼搏跳出“农门”,甚至飞向大洋彼岸。 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村里的路一下雨就非常泥泞。村民彭淑禄说,“村里普通大学生都有几十个,老师也是附近乡镇最多的。在乡村教师的润泽下,孩子们还是都成材了。”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因为资源贫乏,洼里村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,经济条件不好。因此,洼里村人秉承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信念,通过高考这一重要的国家人才筛选制度,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文体广场,洼里村人茶余饭后的活动场地,也是洼里村一景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  • 学习,考试,发愤自强,是洼里村人们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。因为高考,一个洼里村的孩子就此决定了他的人生命运的走向。(齐鲁网发 付莹 摄)

图集推荐

版权所有: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09062847号-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
通讯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 邮编:250062
技术支持: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