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力,用影像成就你我

祖孙三代的山林坚守:接过父亲接力棒刘采法25年巡山34万公里 如今儿子加入护林军

2017-03-12 12:02

显示

在山东济南龙洞山林场,在刘采法接过父亲护林接力棒的25年时间里,他们护林队又迎来了一位新的“队友”,这个人不是别人,正是刘采法的儿子刘东。从此,在“大狸猫山”的两边,多了一对父子,刘采法守在山这头,他的儿子刘东守在山的那头,尽管只隔了一座山,尽管每天都要巡山,俩人却从未在山上相见。祖孙三代以林为家,完成了在林场中半个多世纪的坚守。

编辑 / 郝爱印

  • 今天是植树节,在山东济南龙洞山林场,在刘采法接过父亲护林接力棒多的25年后,他们护林队又迎来了一位新的“队友”,这个人不是别人,正是刘采法的儿子刘东。从此,在“大狸猫山”的两边,多了一对父子,刘采法守在山这头,他的儿子刘东守在山的那头,尽管只隔了一座山,尽管每天都要巡山,俩人却从未在山上相见。祖孙三代以林为家,完成了在林场中半个多世纪的坚守。(摄影 郝爱印)
  • 在山东济南东南方向龙洞风景区佛峪林点拥有山林有3850亩,今年55岁的刘采法在此负责管辖,这也济南12个林点中最偏远的一个,每天天刚蒙蒙亮,老刘就要起床,为一天的巡山工作做准备。(摄影 郝爱印)
  • 刘采法接过在林点已经有25个年头了,佛峪林点共有山林3850亩,25年来每天他都要走37公里的山路,十几个山头,全天走下来一少说也要七八个小时。(摄影 郝爱印)
  • 春季是山火多发的季节,护林员每天巡山的第一任务是防火、防盗伐、防侵占,一到夏秋季节还要巡视防治害虫。 老刘说来到佛峪林点后,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, 尽管如此,他依然绷着心里的那根弦,时刻盯着山里的情况。每天凌晨,他都会习惯性的到屋顶天台,看一看有没有着火点。
  • 夜幕下,远处传来的犬吠声和鸟叫声,使得整个林点更显得寂静。对着森林25年,刘采法不善言谈。他说不出来什么漂亮话,只有讲起巡山的故事才开始显得神采奕奕。
  • 每天清晨,老刘都要将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,老刘是个仔细人,整个院子收拾的利利索索。
  • 从最近的村庄到护林点的路没有完全打通,就连吃水都要从外面挑过去,每天老刘都会去最近的取水点挑水,因此老刘也格外珍惜水,洗菜剩下的他都会拿去浇灌院外自己种的香菜。
  • 早饭老刘通常下点面条,吃完他就要出门巡山了。
  • 这把行军壶是2005年老刘添置的,一同购置的还有老刘每天巡山出行必备的帆布包,那一年老刘在林场下属的西黑峪林点, 在那里一待就是10年。
  • 巡山的路线中,60%多的小路仅几十厘米宽,与峭壁几乎垂直90度,整个行程大约37公里,老刘走下来少说也要八九个小时。
  • 多年的护林生活让老刘有些沉默寡言。不善言辞的他每天巡山时都会走到这个地方远眺一会。从这个地方看过去,就能看到儿子刘东负责的上井林点,老刘说,如果过去转的话得五十华里,直走得四十华里。去年10月份,大儿子刘东考入老刘曾经工作过的上井林点。尽管只隔了一座山头,然而父子两人却从未在工作中遇到过。
  • 到林场工作25年来,老刘已累计走了近34万公里远的山路,每年仅登山运动鞋就要磨损坏掉四五双。
  • 守着这片山林生活了这么多年,老刘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。“不夸张地说,在这里真有哪棵树被偷伐了,咱们护林员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
  • 15年前,老刘花了150元购置了这台收音机,每天巡山时他都会打开听听戏,偶尔他也会跟着收音机哼唱一段,3850亩山林,只有他自己。老刘说,对人最大的考验不是山路的危险,与人交流机会少、寂寞,才是巡山看林最大的敌人。
  • 年轻时,刘采法选择了与父亲相同的护林员岗位。大儿子刘东去年也如愿做了一名守林员。老刘知道,在人人都向往城市生活的时代,儿子这个年纪的年轻人,很少再有人甘心隐姓埋名守在这大山深处森林里做一名守林员。老刘说:他们家三代都与这森林有缘。
  • 护林员每天巡山的第一任务是防火,林点配备了两台风力灭火机,每天老刘都要查看机器运转情况,确保设备正常运行。
  • 这是一份需要忍受孤独的工作,白天巡完山,回来到晚上还要不时地在屋顶守望空旷的山野,晚上则独自睡在小屋。为了打发寂寞,孙采法买了一台小彩电,偶尔有村民过来跟他 “唠嗑”。他说到最后都不知道再聊些什么……
  • 种菜成了老刘业余生活爱好,不善言谈的老刘说这是纯天然绿色有机蔬菜,再过几天等到附近农村大集,他就要去采购点生活用品,顺便买点豆腐皮,老刘说他喜欢吃香菜拌豆腐皮。
  • 以山林为家的这25年里,刘采法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,每次回家也都是匆匆忙忙就赶回林点。老刘说父亲刘洪杰今年已经81岁了,身子还算硬朗,母亲有些腿脚不便,这么多年没父母在身边,说起这些事有些哽咽。
  • 老刘的父亲刘洪杰今年已经81岁了,身子还算硬朗,母亲有些腿脚不便。老刘的家在长清区双泉镇北付村,虽然距离只有70多公里,可每次回家都得花上六七个小时,这么多年来都靠妻子杜玉芹照顾两位老人,妻子成了家里的“顶梁柱”。
  • “我就是把林场当做家,干这个就得以厂为家,老人也曾经干这个,都理解。反正离家远,咱的工作也忙,耽误家里的事正常的,为了国家舍小家,起码得占住一条。”儿子刘东到林场工作后,老刘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干,“一家三代和林场有缘,干这一行就得干好。”

图集推荐

版权所有: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09062847号-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
通讯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 邮编:250062
技术支持: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